时间:2023-01-20 19:27:24 | 浏览:661
文:刘新铃
学屋村位于清河镇西北2公里处,西北、西南分别和杜屯村、潘庄村相邻,北靠新万福河,南接吴庄村,全村共有人口771人,耕地面积1038亩。主要农作物是小麦、大蒜,学屋村人杰地灵,经济发展。村庄以翟姓和梁姓为居多,梁姓一部分是从南阳镇北一村迁址梁岗,由梁岗再来此地安家落户。
学屋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,是浓缩了黄河冲刷农耕文明的典型村落。
明▪洪武二年(1369年),翟氏先祖随着东迁的百姓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南阳,看到南阳西南土地肥沃,草木茂盛,又东临京杭大运河,就在这里安了家。先祖洼地掘井,开荒种地。随着人口增多,村庄往西发展,后西大门长支便在西大翟挖了五眼井,东大翟挖了四眼井,一村罕见九井,所以最初的村名叫“九眼井”。大概到清朝中期,村中较富裕的人家盖了拐角楼,颇有建筑特色,附近村民又惯称大翟为拐角楼村,今天的大翟村才是它正式的村名。清乾隆年间,翟姓和梁姓比较友好的一支相约来到清河居住,两姓和睦相处,世代为邻至今。村民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聆听晨钟暮鼓,眼望春耕秋收,互不设防,鸡犬相闻,传统依旧。特别是中国北方汉民族千百年来自给自足的传统生活方式,完整的村政设施,整齐划一的村庄布局,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,是北方农耕文明的普通村庄。
立村伊始,因两姓建有私塾学堂,发展教育,村名被称为学屋村。村后有万福河,每年汛期水流湍急,流速很不一致,在村后拐弯处形成漩涡,一度也被人们称为漩涡村。学屋和学涡人们口口相传,流传至今。
该村领导班子健全,运转良好,有较强的凝聚力、战斗力,发展经济意识较强,特色产业稀缺,结合本村实际情况,发展特色产业,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带头引领作用。
1
梁姓和梁公砚
鱼台梁氏制砚世家跨越宋、元、明至清四朝,是数百年长期沿用的一个“商标”。是古代澄泥砚的一个品种。因为制砚家族姓梁,以姓名砚,所以叫“梁公砚”。这种砚的特点是泥质坚细,颜色灰黄、灰白、淡绿都有,烧制工艺较精,砚背多有铭文,少者只有“梁公砚”三字,多者达数十字之多,内容都是劝学崇儒的意思。字为模印,一般又常有“尼山精气”及“大明时”字样。铭文内容以崇儒劝学为主。
梁姓人口分布情况:梁氏,中国典型的南方姓氏。源流较多,或出自嬴姓、出自姬姓,或以国为氏、以地为氏、以邑为氏。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128位。梁姓的第一大省是山东,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34.5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、河南和陕西,这三省梁姓大约占全国梁姓总人口的61%,梁氏家族的文化传统中,“孝为其色,忠为其香,节为其味,仁为其情,文为其品,义为其趣。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一朵奇葩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逐渐形成了忠孝堂是梁氏的总堂名。
总之,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,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,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。既是对某一姓氏家庭特色的高度概括,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。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、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。它的产生、发展,多与修家谱、建宗祠、祭祀祖先、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,由来已久,流传甚广,是古代中国人民在区分族属方面的一项伟大发明。这项发明既反映了宗法社会的多个层面,也蕴含了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,既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家庭美德教育,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,而且对于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,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,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、向心力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,是海外侨胞、港澳同胞、台湾同胞寻根问祖,谒祖朝宗必不可少的珍贵典籍和重要凭证。
2
翟姓在鱼台
翟姓在全国分布较广,尤以河北、山东为多,鱼台就有翟庄、翟楼、大翟、小翟等村名,山东翟姓约占全国汉族翟姓人口的28%。安徽泾水也有一脉翟氏,但实为张姓所改。明代陈友谅兵败朱元璋后,大将张定边为保存血脉,将其侄子张佑保托付于桃花潭方进公后人,改名翟敬六。从此繁衍生息,形成翟姓一大支脉,为翟氏家族的辉煌和发展同样做出了不朽的业绩。
明朝洪武二年,翟氏先祖翟肇基从山西移居大翟村家祠西拐角楼遗址,距今647年。老人常讲:先祖育三子,称老三支;二支移居福建,带走家谱。其中一支四子,称四大门。先祖洼地掘井,便是家祠西的老井,数百年历史。随人口增多,村庄往西发展。后四大门长支便在庄西北,现西大翟北挖井。西大翟村共有古井五处,东大翟四处。乾隆十三年,十世祖化龙、三兵、三书携子孙在西大翟村南祖坟处为明始祖肇基字兴后德,配姜孺人,立碑。此外西大翟南、西南、西等地均有石碑,或搭桥,或埋于地下。
张黄镇翟楼, 清▪乾隆年间翟姓由西大翟分支至此建村;清河镇翟学屋, 清乾隆年间 翟氏由大翟家迁此立村,因设有私塾,故名翟学屋;张黄镇小翟,清乾隆年间翟氏由东大翟迁来建村;张黄镇花牛王村,原名严庄 清顺治年间王姓迁入,且喂了几头花牛,故周围村民称为花牛王,现花牛王全为翟姓,由西大翟迁入。还有武台王庄一支,于1869年由西大翟迁入;武台秦庄村、丁闫村;鱼城镇巩堂村;石集翟田庄村、魏庄村;丰县首羡镇翟庄、欢口镇徐楼;王庙镇王庙村、张黄迟别村、王鲁王响村;单县张集乡衙里、黄堆乡王楼村、曹庄村、梁岗东王村、杨庙小杨村;微山县两城黄山村等。家祠、祖井、拐角楼、供销社博物馆,可成为乡村很好的景点。
讲述人:学屋村梁雨俊,77岁;翟立新,59岁;梁汝景,及大翟村翟羽佳。
编者按:
留住乡愁、传承文化、展示魅力、启迪后人,是清河镇邀请老年大学编著《柳韵清河》一书的初衷。老年大学文学社师生深入乡村社区,采访、挖掘整理,用文字和图片记录村落历史和现代文明发展的精彩瞬间。
每一个热爱家乡的清河人,都应该了解家乡历史,宣传家乡特色,积极分享转发微信文章,让更多的人了解清河丰厚的文化底蕴,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!
编辑:李静
摄影:段成勋 胡超峰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如需删除,请联系我们。
来源: 鱼台县老年大学